新闻资讯
政策信息

关于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1-26浏览次数:10

 

  一、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及特征


  (一)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内涵


  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应理解为非公有制企业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


  民营企业做为混合所有制投资主体的其中之一,加之国企改革整体目标的定位与改革趋势的不断深入,其在多元化投资主体间逐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国企改革中的支柱投资主体。


  (二)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特征


  1、资本结构多样化


  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最大的特点“混合”,由众多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投资主体联合投资,通过外向引进、横向联合、纵向招股等途径,从而实现各种经济形式的联合。以多种经济成分作基础,通过多种联合途径,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混合经济具体形式。


  2、产权结构层次化


  混合所有制法人财产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性的权力体系。从层次上自上及下涵盖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管理层经营权。多维性则体现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配置权,对外部其他企业的投资权、兼并权、借债权、租赁权、融资权、对资产的转让权已经产品的定价权。


  3、体制性质复杂化


  由于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既公既私”的双重性,企业内部管控水平必须以体现投资者的共同意志为主旨,能够保障不同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对企业内部管控制度及实际应用的要求更为严格与严谨,才能与复杂的企业性质相适应,相匹配。


  4、经营信息公开化


  民营资本为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引入多种资本的同时,应该秉承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信念进行信息披露,一则使得所有相关主体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加强决策,二则有利于相关方交易成本的降低,三则形成一种公共的监督机制,避免将混合经济变成内幕交易。


  5、运行模式兼容化


  所有制形式是决定企业运行的制度安排。作为利益载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财产权的联合,因此,在一种更宽广的范围内实现了私有权和公有权的融合,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统一。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更开放,更具兼容力的所有权运行的制度安排,对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二、天津市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而在布局经济体制改革时,首先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还特别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我们党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经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新的探索,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此期间伴随着中国经济一起,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开拓了民营企业在中国的新局面。民企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也随之发展变强,民营经济增长率与同期的GDP增长率相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我国的私营企业已达上千万户,注册资金30多万亿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万亿元)的比例达到61.3%;而到2013年8月,居民储蓄余额已达44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额超过27万亿元。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5年3月13日发布的《2014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54580户,增长79.9%。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7100.42亿元,增长14.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2%。民营工业总产值10845.75亿元,增长2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4.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6743.68亿元,增长32.1%,快于全社会投资17.0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7.9%。民营企业出口114.69亿美元,增长22.9%,快于全市出口15.6个百分点。大量民间资本要求拓宽投资渠道,从而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现实条件。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并在推进结构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因此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困难与挑战


  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并在近年来总体上有所恶化。


  1、从制度规则看,民营企业的地位仍然较之于国有企业要低,私营经济的地位也比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要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动频繁,目的主要是保增长,但是政策变动往往侵害到民营企业的产权,再加上民营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比较重,政府行政上的垄断,更加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从国际形势看,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外需减少;而欧美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较多,反倾销等措施对民营企业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天津作为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竞争性行业工业产品价格总体上趋于下降,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上升。天津目前有很多企业面临产业转移或者产业升级,但由于资金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加剧了其转型难度。


  3、从区域经济看,天津市民营经济企业的发展水平,距离规模达到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到60%以上、新增就业占到90%以上的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规模应进一步扩大,知名品牌水平及上市公司数量还应进一步提升。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让企业真正市场化,解放生产力。只要有不同的经济成份,就应该叫混合所有制。因此,分析研究混合所有制发展现状势必无法单一论述,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等各种经济形式的问题及弊端均影响及制约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脚步。


  近年来,虽然民营企业的地位逐渐提高,国家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与民营企业的战略地位不相适应的是,混合所有制各资本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国有经济的政企难分、缺乏活力、服务质量偏低、收入水平过高等问题;民营经济自身的企业质量参差不齐、经营思维投机化、企业文化匮乏、家族化管理等问题;以及外资经济涉足我国的存量较小、行业结构有待优化、引进方式单一、来源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三、天津市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面临的问题原因解读


  (一)引资融资渠道不畅


  一直以来,资金问题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局限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融资难具有普遍性,2014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8次提到融资问题,解决融资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发展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国际、国内融资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受法律规定、环境背景和社会资源等的制约,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有助于构建大融资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思考。融资难的原因分为内源与外源两方面:


  内源性主要表现为:1、企业规模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基本都是相同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目前90%左右的民营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责任能力受到直接限制。特别是实行认缴注册资本登记后,中小民营企业对注册资本的关注度、重视度降低,忽视了融资市场对注册资本的潜在需求。2、企业管控松。民营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财务管理不严格、规范性差,投资者随意支配、转移现金的情况较多,造成企业账上现金少,缺乏现金收支计划,一旦遇到市场变化、政策调整以及短期经营困难等问题,就容易出现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3、融资能力弱。很多民营企业借贷往往都是 “少、急、频”,而银行又因民营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惜贷”。很多企业融资时要件缺乏,欠缺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市场的分析与规划,而是另辟“捷径”,旁门左道。


  外源性只要表现为:1、所处环境欠佳。由于受准入门槛、投资领域、市场竞争等环境形势的局限,高回报、稳定增收、市场拓展容易的一些行业、领域,民营企业进入困难,由此间接造成企业投资成本高、资金回报率低、同质化竞争激烈、用款周期长,所以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热情并不高涨。2、政府职能缺位。(1)立法滞后:法律缺位直接导致“文件”大于法律的大量涌现,规范性欠缺。(2)担保缺乏: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一体两翼”模式中,政府参与不足,造成信息交流障碍,增加了融资成本。(3)显失公平:在市场经营中,受限于自身相对于“小而弱”的现状,无法与“大而强”的大型国企共居平等融资地位。


  因此,民营企业应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克服家族式管理,放宽眼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新股东的进入来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及体制机制、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实现企业做大做强方略。


  (二)管理机制落后


  在新常态经济格局下,围绕深化改革自上而下均投诸了大量精力,一些共识正逐步形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不断显现。我们必须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优化完善,以期在新形势下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管理滞后问题的成因:


  1、思想观念陈旧


  民营企业创业初期,长期的短缺经济助推了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加,随着市场供给的增多,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占领并稳固市场份额,民营企业将工作重点投入到营销方面,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纵观民营企业发展之路,无论是拼胆识、拼技术、拼质量、拼营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始终未被提高到战略前沿,因此,由于缺乏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企业管理只能在低层面徘徊,盲从的生产及不断的开疆拓土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而是不断的遏制企业创新,制约企业改革,成为民营企业壮大的障碍。


  2、战略眼光偏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规划必须坚定而长远。然而,民营企业却普遍存在战略规划事后化的倾向,主要体现于:(1)很多企业没有制定发展战略目标,以利益最大化为宗旨,忽略长远利益,只重眼前利益。不能辨析自身优势与劣势,低头蛮干,盲目经营,不但未能达到预期利益,还很容易让企业陷入困境。(2)还有一些企业虽然了解战略规划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管理者自身认知的局限、对整体经济局势的把握不够,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欠缺科学性及高度盖然性,进入管理误区。更有甚者急功近利、贪大求全,不顾自身的企业实际情况,推行难以实现的高速发展战略,造成企业管理混乱,经营难以为继,因此,战略规划及战略角度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规章制度匮乏


  制度作为企业的脊梁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民营企业由于自身集权特性明显,管理层次模糊,管理方式简单,因此如果再缺乏制度的管理及约束,很难保证经营方向不偏离。我国民营企业很多时候是出现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才制定制度,因此规章制度残缺,不具有全局性和事前性,缺乏连贯性和普遍性。早期的粗放型经营、一言堂决策模式或许对于制度的依赖不是很强,但是,随着市场的变迁,改革的推进,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以及管理难度的增加,只有依靠规章制度才能处理企业经营发展中不断涌现的矛盾及问题,做到权责清晰、不失偏颇,促进企业的规范发展,有序发展。


  4、资源整合欠优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化大为小,化繁为简,方能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汇江海。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我国民营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从而促使决策者重效益、轻管理,造成企业资源整合效率低下。例如,有些民营企业照搬或模仿了一套包括人力资源机制的管理模式。在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时,一方面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一方面又陷于对于细节问题的忽略。从而产生出阻碍企业发展的链锁反应,在管理上失去有效控制。优良的整合应为资源的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 


  (三)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较低 


  回顾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天津市一季度GDP比去年同期增长9.3%,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2.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3个百分点,表现出极强的发展潜力,民企的活力助推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前行。在改革中历经惊人跨越后,面对当今知识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同业水平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直接根源于:


  1、缺乏危机意识,创新动力不足

很多民营企业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完成了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并实现了规模、技术、效益的迅速扩张,但是也由于企业家自身认知的局限造成过分欣喜于短期获利,缺乏高度的危机意识,无法赢得企业的长足进步。回顾作为混合所有制代表的三鹿事件,国内知名品牌、名牌企业,顷刻间倒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是我们的10倍;美国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为中国的13倍。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有的企业可以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而有的企业却经不起考验?危机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应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与能力,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思想保守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的锐志精神,本来具有制造优质产品的能力,却无法在高端市场竞争,只好以中档产品立足于中端市场,更有甚者沦为末流。


  2、缺乏法律政策,制度维护不足


  迄今为止,美国的科学研究与开发投入仍然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国家支持创新与鼓励创新的政策与制度对于企业创新具有很强的推动性。然而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政策推进,我们不难看到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可操作性不强,执行中出现“折扣化”情况,尤其对于民营企业为首的中小企业型企业,政策面依旧存在“区别对待”,不公平待遇现象。国家对于民营企业发展创新所表现出的消极态度,使得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需求受到“冷遇”。面对外部环境的差异,大量民营管理者很难静下心来搞创新,因此只能在低端产品的生产中获得利润,导致“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再加上恶意的竞争,最后只卖出“三流的价格”。严重打击了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3、缺乏产权管理,专利保护不足


  在创业之初,民营企业的亲缘化模式使决策者忽视企业权属的重视,当然以家族为形式的体制下,产权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面对当前新常态经济形势的激烈竞争,混合所有制多元化经济体制的介入与改革,要想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要想企业做大做强,产权清晰就成为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科技的创新凝聚着创新者的心血,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才能够为企业创新不断蓄能。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随着法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日益加强,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座谈时坦言,中国科技创新虽然存在部分体制机制障碍,但是,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构筑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减轻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创新的必要条件就是保护知识产权。”更是进一步被确认。


  4、缺乏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为自身吸引人才提供了有力的途径。但是传统观念的禁锢、国有企业待遇的稳定、外资企业收入的丰厚均不同程度影响着民营企业人才储备及培养。目前,民营企业依然存在着对于员工技术、知识、创造力及工作能力培养不够关心,极少为员工提供在职教育。很多企业人事制度无序化,高素质人才短缺,缺乏企业凝聚性,缺乏创新团队的建设,激励手段短效化,这些都制约着民企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影响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造成创新水平严重不足。


  (四)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品牌建设作为企业整体形象战略的基础,不仅代表企业形象,而且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品牌是外化的产品,同样代表着质量和文化。由此看出,品牌与发展到底是相生还是相克关系取决于品牌建设的优劣。民营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自然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求发展必然应重品牌。


  浅析企业发展脉络,作为“天津三绝”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已经有两家挂上了“民营”招牌。通过对民族品牌、知名品牌的收购,预示着品牌建设已经被某些民营企业家所重视并尝试。江山易攻不易守,如何对这些“老字号”的民族精神、商业精神保护和弘扬?如何发挥这些“老字号”的商誉效应,诠释其文化内涵为企业发展壮大添砖加瓦?这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并探索的追求目标。

   

  1、品牌建设意识薄弱,制约企业战略规划


  在近几十年中,天津具有许多全国知名品牌,如今世事变迁,还存在的寥寥无几,而且天津一直没有整体的规划策略。究其缘由,我们发现制约民营企业品牌建设的根本原因是意识薄弱。始创于清咸丰年间的“狗不理”险些被日本公司抢注,证明“老字号”不是保险号,“名品牌”也不是万能牌。面对国际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强化法律意识、专业知识、品牌意识,摆脱“等,靠,拖”的旧式思维模式,主动抓住无形商机,保护好自有品牌,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尔的张瑞敏一把大锤砸碎了76台不合格冰箱,激活了海尔人的品牌意识,因祸得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保住了品牌,保证了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战略。反之,或许如今海尔早已不复存在。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当清晰透彻的了解意识决定行为,品牌意识决定品牌建设优劣,从而间接影响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树立品牌意识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品牌文化欠缺联络,影响企业系统管理


  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渗透融合于企业运行的每个角落,起到稳定企业,凝聚人心的作用。企业品牌是企业形象的表现,以旗帜为形式,引导、集中每个企业员工的目标与动力,凝聚人们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致,这样才能达到企业管理的有效统一与集中。企业品牌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认识较少,企业文化意识淡薄等问题。而目前,由于民营企业家对于企业隐性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还未能深刻的意识到文化与品牌对于企业所具有的凝心力,内源力、导向力如何重要与关键,所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品牌也同它们的产品一起消失了。传统品牌未能得到保留、未能充分发挥效能,企业文化流于形式、流于空谈。虽然天津作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北方城市,本身具有众多传统的老字号企业,但其隐性效益一直未被挖掘出来。 


  3、品牌运营方式单一,阻碍企业持续发展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知名品牌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品牌对于企业经营的帮助与促进。但是,受制于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经营水平低、品牌架构散乱、辐射范围短等原因未能将现有的品牌美誉度显现出来,影响了品牌的推广与提升。品牌运营可以超越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运营得当直接提升企业销量及效益。例如,当给不同品牌赋予特殊的个性时,消费者形成鲜明的品牌概念后,价格差异就会显得次要。这就是为什么理性消费群体更倾向于购买自己认可和惯用的品牌产品。还有调查表明,市场领袖品牌的平均利润率为第二品牌的四倍,强势品牌的高利润空间尤其在市场不景气或削价竞争的条件下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品牌运营的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人才机制不灵活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变了我国多年来一直资本优先的战略,发展围绕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成为新时代的人才理念。由于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观念依旧停留于资本雇佣劳动力阶段,很多高素质的优秀的人才不愿就职。因此,应当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引创新企业人才机制。


  1、识才


  很多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才招聘形式化,没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方面,某些企业从投入成本出发,不考虑招聘人员的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只在乎人工费成本,因此被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员工流失过高过快,间接造成企业技术秘密及客户源的流失,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另一方面,有些民营企业好高骛远,不从企业实际及职位需求出发,仅以高学历、高职称为门槛,将大量有才之士摒弃于门外。招聘管理的模式化,教条化,造成很多民企在人才竞争中便率先败下阵来。


  2、育才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的被动式、临时性和片面性的培训模式不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收效甚微。对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培训缺乏明晰的分类,缺乏针对性,员工能力及技术的断档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并日益呈现出反向制约的现象。因此,应当将育才模式分类化,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层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他们掌握着管理决策和技术创新的“钥匙”,需要不时的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技术工人再培训,能够让其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及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3、选才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才机制管理还处于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过分强调制度和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少部分民营企业依然为家族式企业,用人唯亲,没有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大大削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带来过多的负面效应,影响工作效率。企业人才管理应当以激发人的热情、增强人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能力,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4、用才


  由于民营企业创业初期所有制形式的单一性决定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用人态度,存疑心理严重,过分提防员工行为,导致管理者事必躬亲,上下级之间出现信任危机,互相防范,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实质上,在企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年龄层,不同学历,不同背景的员工,善于用人的管理者能够通过这些员工的特征将他们分派到企业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当中,造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兴盛局面,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因此,“敢用人,会用人,用对人”才是作为一名有头脑的企业家所具备的能力。

  

  四、国外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经验

  国外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表

  区域发展模式

  发展特点

  优势

  英美的混合所有制

  英美两国在经济传统上是一致的。英国是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混合所有制历经国家干预经济向经济自由转变。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较短,总的趋向是自由主义,美国人奉行有约束的自由,在政府干预经济的同时,美国并未放弃自由经济的传统,而是将二者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呈现一种典型的混合经济状态。

英国的混合所有制国家干预程度明显减弱,自由竞争作用明显加强;美国则是国营部门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互补状态,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所以,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是“管理下经济自由”的模式。


  日本的混合所有制


  日本的现代经济体制被称为“政府指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性质上来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以私有制为主;从形态上看,个人私有制和法人所有制并存,以法人所有制为主,而且法人之间相互是所有者。


  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原则进行配置;政府以强有力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同时注重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式关系的培养,政企关系中的东方文化传统的色彩较浓。


  法国的混合所有制


  法国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的一个特殊范例。战后法国的经济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阶段;2、强调自由竞争和市场的作用,削弱宏观计划调节阶段;3、实行“法国式社会主义”阶段。


  在法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中,既有自由经济的特征,又有强烈的国家干预色彩;既有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又有强烈的计划性;既有私人经济的广泛发展,又有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启示


  从国外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会随着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的演变不断的做出调整以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达到与国家总体形势相协调。


  2、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无疑会触及到各投资主体,不同经济形势所有者的利益。因此,避免改革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从长远考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法律制度的外部维护及约束尤为重要。


  3、混合所有制所特有的多元化模式,一方面丰富了企业的眼界,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艰巨的挑战,指明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的新方向。只有如此才能应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各类问题。


  4、混合所有制企业往往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两者的融合度,协调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命脉所依,也是改革的目标和宗旨。


  综上所述,混合所有制作为多元化经济体制,是让国企与民企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合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走混合所有制道路都是当前新常态经济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改革的主旋律。纵观国外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不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关键在于两者的协调一致,互相促进,共襄盛举下的“国、民共同进步”才是最终目标。


  五、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


  商场如战场,企业如棋局。混合所有制民营企业是各种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战略定位是落子,对输赢成败起着决定作用;发展趋势则是棋子的串联和辐射,决定了经营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形象而清晰的构画出企业、战略定位、发展趋势三者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我国改革的重头戏,也是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多元化股权结构,是经济真正市场化的关键体现。深化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找准问题症结,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1、明确企业战略定位,促进企业总局规划


  企业战略定位是战略规划的指南针,其具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和指引性的特点。明确企业战略定位,必须做到对自身情况全面、真实、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摸清自身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着眼于长远,了解市场需求,方能做出独一无二,专属性强,匹配度高的战略定位。战略的总局规划是企业的发展路径,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描述与展望。其范围涉及企业所有运营活动,促进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保证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由此了解,(1)民营企业的战略定位应当目光高远,避免短视化。有时候宁可牺牲一些暂时的既得利益,也要保全企业的长远规划,迂回进退,才能破解“玲珑局”。(2)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权属复杂,“一盘棋”精神对其更为重要,过分的利己主义,配合能力的缺失会导致任何一方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证,危机企业生存。(3)科学的战略定位不但能够促进企业总局规划得以运行,还能有效协调企业内部各方利益的均衡,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2、明晰企业发展趋势,激发企业产业创新


  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大浪淘沙,优胜劣态是自然规律。面对新常态经济,我们民营企业家应该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的阶段不同,明晰企业新的发展趋势,在求生存中求发展。相对于战略定位的稳定性而言,发展趋势具有可变性。它会随着企业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所以应当拥有灵敏的“感官”。“船小好调头”一直被认为是民营企业面对商海风暴的优势,但是不应忽略,以警觉之心发现危险的应变能力才是生存的基础。在混合所有制多元化经营理念中,企业发展趋势的明晰化,可以带来引爆创新的动能。(1)发展趋势全面化。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不同资本主体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果以此为契机,调动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的资源就可以为企业带来多途径的发展方向。(2)发展趋势明朗化。通观经济改革趋势,民营经济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放低,国家政策的扶持,数量上会有很大程度提高;大量自主创业者的涌现及部分行业经营限制的解除,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也会更合理。(3)发展趋势集群化。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了产业集群发展。一业为主,激发产业创新,向相关产业链辐射。上游下游联动,发挥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刺激民营企业间的有效竞争。


  3、理顺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的脉络,打造企业持续增长动力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要求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战略定位为坐标,企业发展趋势成半径辐射周边。享有“全球第一CEO”、“世纪经理”美誉的杰克.韦尔奇无疑是20 世纪最优秀的管理者,他认为“管理就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范化。”透过混合所有制的多元化特征,我们发现民营企业的战略定位决定发展趋势,发展趋势的健康持续则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目前,我国经济所有制改革仍存诸诸多“掣肘”,所以理顺企业战略定位、发展趋势的关系,对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具有指导作用。(1)以战略眼光看待得失。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投资主体间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对的公平。因此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民营经济的“话语权”。(2)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整合,依靠自身优势和竞争力,根据战略定位,面向产业集群以发展趋势为科学指引方向,扩大企业规模,提升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中的控股地位。(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抓住 “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秉持开放包容精神,摒弃闭关自守。一个着眼于加快向西开放,一个着眼于建设海洋强国,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是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⑧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建立“走出去”战略,民营企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民营企业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规范和创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调整的需要,顺应了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的需要。深入领会“一带一路”精神,做好与企业结合的“文章”,切实抓出实实在在经济成效,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开放、包容、互利、共营” 是现代丝绸之路的核心内涵。对民营企业而言,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成为行业市场领先者的必要条件。民营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开拓自主创新之路:(1)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2)从企业自身出发理清市场路线,研究市场竞争优势及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确定市场定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寻找一条长久发展之路。(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4)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员工发挥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


  当今,产业结构调整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古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与产业结构耦合化的特征,相映成彰。深刻把握“一带一路”精髓,通过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最佳途径,也是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经之路。(1)强强联合,共同发展。所谓“强”,不能单一的理解为“大”,部分 “小而精”的民营企业一样可以作为强强联合的载体,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优、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横向联络,形成产业集群,同样可以实现区域性经济的提升。(2)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不同产业数量比例、经济技术相互间优势互补,趋向协调平衡的动态过程。随着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整体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的加快提升。


  3、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也可以称为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基础,两者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面对一体化的全球经济态势,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民营企业家逐渐认识到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1)随着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家应将产业结构问题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上来,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完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链条。(2)无论哪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都呈高度正相关,当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达到一定峰值,产业结构就会升级,向更高层次跳跃。还将带动产业经济规模的飙升。(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激发整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市场遵从适者生存的法则,因此产业结构将日趋合理化。在产业结构中各企业间呈现出矩形网格化联系,相互交织,兼容并蓄,构建出民营企业的“命运共同体”蓝图,为总体经济改革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加快构建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管理属于动态管控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纵观民营企业发展之路,早期的家族式管理非常适合创业期的民营企业,高效的企业行为,能够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抓住机遇、扩展市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规模超出家族资本所能承载的范围时,家族式管理的劣势便会反向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由此过渡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先进的、系统的、权威的管理模式需要与企业实际发展相适应,就应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发展的促进剂。信用管理具有事前性、约束性、防范性的特征。对内约束规范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对外防范、控制、解决各类信用风险。混合所有制经济下的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多样,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各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也有利于规避因职能交叉、信息不畅导致的信用风险。


  2、理清企业产权管理


  早期民营企业产权归属容易混淆,家族式管理导致个人与法人财产没有明确界限。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的多元化产权结构要求如今的民营企业必须产权归属清晰,对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基础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改、完善,避免出现管理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促进混合经济的发展。


  3、加强企业人才管理


  改变民营企业家的用人观念,构建科学的人力管理制度体系对于民营企业经济改革来说迫在眉睫。一方面构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招聘制度、培训制度,防止人浮于事,术业不精。另一方面避免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制度的方式单一,应当将两者有机结合,合力推动企业的业务发展。第三方面创新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所谓“梧桐引得凤凰栖”,科学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自然能够为企业吸引更多有识之士,为企业焕发勃勃生机。


  4、完善企业财务管理


  民营企业财务制度的最大问题是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薄弱。改善企业财务管理,首先,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避免混岗,分工明确,管控有效;其次,建立信用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第三,落实财务管理预算化,严格考核,奖惩有别;第四,切合实际编制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制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流程化规范,严格落实。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民营企业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应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网络化结构,集合协同优势,充分优化整合资源,建立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立足于市场而基业长青。


  (四)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信贷难”


  面对全球经济复杂交错的形势,民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态势。如何继续保持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如何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资金问题是民营企业,由来已久的发展“瓶颈”。


  1、加强科学立法


  建设法制中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我国的长期国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愿望越来越强,寻求解决“融资难”的良策,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家。(1)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探索民营企业融资信贷系列立法体系,建立专项扶持、专项资金立法模式,从现有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配套立法。(2)拆除“政策门”,建立长期激励的法律结构。加速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功能与相关法律制度相衔接,让法律规定有效落地,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


  2、健全担保体系


  良好的社会诚信无疑是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当寻求内外兼修的策略,(1)混合所有制的关键在于产权明晰,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提高自身内源性信用等级。首先界定和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信用活动;其次制定企业信用活动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第三完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2)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健全信用记录,实现资源共享。完善信用等级,相关部门实现企业授信制度常态化,建立民营企业诚信档案,有奖有罚,激励措施有效跟进。


  3、拓宽融资渠道

    

  立足民营企业,发挥混合所有制优势,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信贷体系。(1)加快银行业改革,鼓励金融业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建立分级式审贷手续,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切实发挥银行内设民营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2)并购重组是民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民企与国企融合实现混合所有制的常规途径,由此为民营企业注入国有资本。(3)目前IPO注册制呼声再起,股权融资门槛或将进一步降低,为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创造了条件。(4)抓准改革时机,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积极引进风险资本,促进风险投资方式的应用。


  4、完善监督管理


  由于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民营企业融资很难顺利进行,直接导致信贷市场的低效配置。“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是良好的银企关系。因此建立完善的融资信贷监督管理机制尤为重要。(1)加强政府监督。由政府牵头职能部委及相关机构组成担保监督组织,负责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2)完善行业自律。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在规范市场秩序,制定行业标准、调解经济纠纷、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建立担保机构的资信评级,促使担保公司自身改善管理。(4)开展企业内部的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合约管理、营销预警、商账催收、财会管理和雇前调查等,对企业经营、管理、检测等人员开展信用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信用调查分析、评价和监督等专业人才,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六、总结


  (一)立足当前,展望长远


  改革并非经济发展的“强心剂”,建立“长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改革的目的。民营企业资本组织主体多元化,公有经济的稳定性、民营经济的创造力、外资经济的经验指导通过混合所有制模式有机融合,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调动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携手为天津的经济繁荣发展谱写新篇章。


  (二)借力发力,顺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中强调指出,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天津市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将相继出台,为民营经济企业带来机遇,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一时机,团结一心、无私服务,争先全面贯彻“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的发展要求,立足民营经济的深厚群众基础,发挥优势,在天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几年中迎难而上,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


  (三)把脉症结,寻找良方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天津市广大民营企业家应当具备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性变化的认识、适应、引领的重要战略思想。摒弃各投资主体自身的弊端,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国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等多种所有制的共同进步,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实践表明,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是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和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企业微观层面资源配置优化的自我选择。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强化,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更是民营企业深化改革浴火重生的战略调整和进步。


  总之,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混而不乱,杂而有序是民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有力保障。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创新机制的不断调整,人才资源的不断流入,正在推动着天津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我市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变革蕴藏大机遇、大挑战催生大发展。民营企业应认清自身,巩固良好发展势头;与时俱进,踏准经济改革节奏,再接再厉,开创企业发展局面。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为我国经济崛起时刻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