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4浏览次数:10
近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推动下,中非关系全方位提升。2017年中非贸易额达1700多亿美元。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目前已有3000多家中资企业活跃于非洲各国,为推动中非互利合作、促进当地发展作出贡献。与此同时,中非公共外交蓬勃发展,人文交流日益活跃,双边民心相通相亲。 信息来源:天津政务网
8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中非互助与人类命运的共同未来”中非关系研讨会暨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围绕中国与非洲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携手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未来共同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即将于9月初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建言献策。
合作典范
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中非合作为非洲国家进入全球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外交部前副部长、人大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亚非指出,通过互利合作、消除贫困,中非的共同努力不仅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也推动世界秩序更趋公平,更为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和平交往、克服所谓“文明冲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在回忆阿中交往的历程时指出,阿尔及利亚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之一。自建交以来,阿中在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实现了全方位合作。他认为中非合作为国际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具备全球性的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即将“走向18岁成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平台。中非友好合作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自身问题提供了新钥匙,为发展中国家间的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探索了新道路,为当今世界性难题的根本性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在当前中美贸易争端加剧的背景下,重视和发展具备巨大潜能的中非贸易合作意义重大。“未来,中非贸易有望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商务部前副部长、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介绍,目前中国在非洲建有17家工业园。未来5年,中国在非洲的加工业将大踏步地向高科技领域迈进,在无人机、种子改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都有望实现突破。尤其是在农业领域,中非合作不仅能够推动非洲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且还能够推动非洲实现出口型发展,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魏建国强调,未来中非产业合作也将从制造加工向服务业、金融等多领域纵深发展。
共同发展繁荣
中非合作正不断迈向深入。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认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两个领域,中非都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前景。目前,非洲很多国家都希望借助与中国在基建领域的合作加强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如埃塞俄比亚并不满足于简单开发项目获得援助,而是希望中方“授人以渔”,即提供一整套治国理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方法,并为此与中方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相互学习。他建议,未来应该加强中非在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管理、人文、青年与治国理政理念上的交流与分享。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徐伟忠观察到非洲的“三个变化”。一是非洲在“求智”,即希望跳出西方语境探索真正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其政治经济都在加速转型。二是“非洲梦”在不断充实,不少非洲国家推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近年来非洲“向东看”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中非合作也在进行“三个转型”:中非合作所依赖的核心动力正在从主要依赖基建向投融资转型;双方的合作正从单一领域转向多领域;从单纯依赖中国对非经济援助向中非在治国理政方法模式上互学互鉴转型。
在谈及中非互动与人类命运的共同未来这一话题时,苏丹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纳赛尔丁·阿普杜拉表示,中国在繁荣的同时带动了非洲的繁荣,反之亦然。中非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未来中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了挑战,需要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他同时高度期待将于9月初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中非共同发展与繁荣。“一带一路”投资基金董事长林恒宇表示,中非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其实就是人类的未来。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实现多样化文明的包容与融合,如何从理念和行动上切实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需要思考和破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