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18浏览次数:10
中白工业园、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10多年来,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已成为中国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助力中企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也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 信息来源:天津商务网
这种以企业为主导形成的海外产业集群模式,由于为所在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并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而受到了多国欢迎。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企选择“走出去”,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境外园区这种经贸合作形式并不是中国首创,但中国却将园区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向中国学习经验。
1994年,时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时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他在看到这座中国园区强大的生命力后对在埃及建设产业园产生了兴趣,并邀请天津开发区的开发企业泰达赴埃及合作,传授建设园区的中国经验。
与泰达受邀建立园区不同的是,更多的中企在海外建立园区是为了满足自身海外业务发展需要。比如在1999年,海尔集团为了开拓美国市场,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工业园进行研发设计与生产;2001年,海尔又在巴基斯坦与当地一家企业合资建立了产业园区,助力海尔打入当地市场,一些国内的配套厂家也前往入驻;2002年,河南国基集团在塞拉利昂将一处废弃火车站改造为工业园,吸引了众多上下游厂家入驻。
企业自发设立园区或是因为其需要在当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希望引入上下游厂家入驻以提供支持,或是看到一些刚到海外的企业因缺少经验而倾向于抱团减少风险。这些企业的实践也为政府后期出台合作园区政策奠定了基础。2006年,商务部发布了《境外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开始招标遴选海外合作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企共在46个国家建设了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113家,累计投资348.7亿美元,入区企业4542家,上缴东道国税费28.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8.7万个。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表示,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企“抱团出海”、降低海外投资风险的一个平台。除少量是双边政府大力鼓励支持外,在带有政府间项目色彩的园区中的绝大部分境外园区还是属于企业行为,以企业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和运营建设方。“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产业集聚区,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强,东道国很欢迎。”
一带一路推动合作区建设提速
近几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企“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2017年5月,来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埃塞俄比亚总理指定要到福建参观考察福州尚飞制衣有限公司。
谈及被埃塞俄比亚总理“点名”一事,该公司总经理陈耿介绍说,福州尚飞在埃塞俄比亚建立的产业园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因此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倒是当时福建省政府还不太了解我们公司,对于公司的‘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些吃惊。”
陈耿介绍称,公司成立于2003年,发展至今员工数已超1.6万人,主营的户外服装远销欧美市场,目前年销售额达15亿元,在户外服装出口方面名列前茅。
陈耿表示,2014年,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立了产业园。目前,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7条生产线,雇佣约5000名当地工人,未来的目标是发展到30万人规模,并考虑将包括缝纫机厂、面料厂、棉厂等在内的整条产业链也转移到埃塞俄比亚。
除了发展,福州尚飞也体现出了浓厚的企业社会责任。在埃塞俄比亚,当地女性的社会地位不高。“然而在成为公司的员工后,她们的生活有了梦想,在家里也有了地位。她们写了一些感恩卡给我们,这让我们非常开心。”陈耿说。
在陈耿看来,公司到非洲投资,除了考虑劳动力成本优势外,也想为非洲人民做点实事,帮助当地发展。“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契合‘一带一路’合作精神。”
当前,埃塞俄比亚已将工业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把建设工业园区、推动对华产能合作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依托。非洲国家纷纷看好“一带一路”合作带来的机遇,并希望与本国的发展战略相对接。
张菲指出,当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增速较快,对外投资政策导向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展开。未来应更注重提升境外园区的发展质量,特别是在税收和就业方面为东道国作出更大贡献,实现双边乃至多边互利共赢。